古城西安东城门,东门又称朝阳门,进入东城门,便是西安东大街。东门城楼内顺城巷口,有一座东岳庙。这是东岳庙大门,里面有一个西安市民俗博物馆,今天,我走进了民俗博物馆。 西安市民俗博物馆位于长乐门内西北角,与城墙及环城公园为邻,文化氛围极为浓厚。 馆舍占地面积约4839㎡,展厅面积约1207.36㎡。
安市民俗博物馆是一个非常值得一去的地方,不仅能让你了解西安的历史文化,还能感受到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希望你能在这里度过一个充实而愉快的时光!
其中在原东岳庙大殿原址陈列主题为“金壁辉彩——东岳庙壁画陈列”的基础展览,西侧两个临时展厅会定时更新民俗相关展览。馆内现有藏品306件(套)。震乎出帝,“帝出乎震”这一表述源自《易经》。其中“帝”指的是万物之主,而“乎”是助词,用于连接主语和宾语。“震”则是易经八卦中的震卦,代表东方和春季,象征着新的开始和生机勃勃的状态。“帝出乎震”可以理解为万物的开始,象征着新的时代的开始,是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的体现。这个概念强调了开始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珍惜这个阶段的时光,努力去实现目标和梦想。
庙内大殿建筑十分宏伟,东西两壁满绘大幅彩色壁画。壁画内容为楼阁仕女,具有元、明画风。该庙壁画均绘制于清朝,其中主殿壁画绘制于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左右,寝殿壁画应绘制于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左右。殿内东两两壁之上满布大幅彩色道教壁画,题材丰富,笔法高超,为元末明初之作。后殿面阁三间,殿内东西两壁与北壁两端亦绘有彩色道教壁画,线条遒劲,色彩浓重。东院内有三教宫。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早年保护不力,现在这些壁画都有些斑驳,为保护壁画,室内也不能光线太强,所以只能大概看出点横样。这两件应该是有规格的古建筑屋顶两端的吻兽。在古代殿堂正脊两端有正吻两只,因它口衔正脊,又俗称吞脊兽。
我进入第一展室。这里是《与花传神》的清代花盆专题展。与花传神是指宋代画家赵昌,他擅长画折枝花卉,人们认为他能将花卉的生动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2023年12月,在西安市民俗博物馆内,开始举办以“与花传神”为主题的清代花盆展。这里展出的瓷花盆是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的藏品,色彩形式繁多,胎体釉质细腻,外观古朴高雅,受到人们欢迎。
先看康熙时期,这个时期较长,前期造型古朴,后期更显清秀。花盆以大器为主,胎体厚重而坚细,有方形、圆形、四角形、八角形、六方形、筒形等。同时,多绘有八仙祝寿、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等纹饰,青花被应用于花盆之上,色泽湛蓝清丽,赋予新的活力。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人们崇尚诗酒花茶,喜欢将自然之美与天地之间的勃勃生机安放于器物中,各种各样的花盆成为生活品质和风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上自皇室贵族,下至庶民百姓,花盆赏玩更加普及,造型不断推陈出,包括粉彩、青花、描金和不同釉色。
再观乾隆、嘉庆时期。乾隆时期的花盆器型繁多,体现盛世的典型时代风尚,新见菊瓣形、梅花形、海棠形等,大量出现青、黄、绿、紫、蓝、红、灰、金等色彩,绘满图案,华丽多姿;
嘉庆时期因袭前朝旧制,花盆器型大致相同,有较多的百花铺地。后期,瓷艺逐渐低下,器物相形见绌。
最后是道光、咸丰、同治时期。1840年,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清朝统治开始面临危机,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掠夺并焚毁圆明园。因此,在道光、咸丰、同治时期,花盆的发展陷入低谷,明显不如前朝的精美,生产数量下降,制作缺乏创新。
探秘古代生活:如果你对西安的历史文化感兴趣,那么市民俗博物馆绝对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地方。这个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顺城东路北段1号,虽然相对小众,但绝对值得一探。
历史的痕迹:民俗博物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当时它只是一个小小的东岳庙。明清时期,这里多次修葺和扩建,逐渐成为今天的样子。走进博物馆,你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建筑布局:博物馆的建筑布局非常讲究,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着山门、石牌坊、大殿、中殿和后殿。两侧是对称分布的厢房,东北角还有三教宫等建筑。整个布局显得庄严肃穆,又不失精致。
馆藏文物:这里展示的是西安古今各种民俗文化,从西周到大唐,代表了古代中国主流民俗文化。你可以看到各种展品,了解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壁画正在修缮,但依然能见到其精美的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