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碑林区文化馆
关中葫芦制作是把关中地区民间竹刻、雕刻、烙画、浮雕、绘画、书刻、砑花及造型技艺融合在葫芦上,以雕刻葫芦、镂空葫芦最具特色,利用葫芦的天然形态,巧妙构思,使葫芦的“形美”发挥到极致的一项技艺。
讲解了党的百年奋斗史,从一大红船开天辟地到新中国诞生改天换地,从改革开放欢天喜地到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号召实践团成员要铭记党的恩情,永远跟党走,实现中国梦。
民间竹刻、雕刻、烙画、浮雕、绘画、书刻、砑花及造型技艺融合在葫芦上
葫芦与道教的关系经过了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由偶然到必然的发展过程,原先,葫芦仅作为盛药的器具而存在,并无宗教的含义,然而在《后汉书·费长房传》中,葫芦除了可以盛药,还变成只有神人可以出入的洞天福地,它的作用被神化,它的宗教含义被凸显出来。
葫芦与道教更紧密地拴到一起,被作为重要法器和特殊标志,并逐渐演变成神仙之境的代名词,成为道家终生追求的理想境界。至唐宋,葫芦被称作“壶天”或“壶中日月”,葫芦在道教中的地位真正确立下来,并得到世人的广泛认可,画家描绘道教人物也就总不忘画个葫芦。
那些不得志的文人也总不忘身边带个葫芦以示清高,显示孤芳之志,同时也是欲在“壶天”里寻觅一种理想的或者说是虚无的境界,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1]287-288葫芦画发展到明清时期,艺术表现形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审美风格逐步趋向于雅俗共赏。具体来看,实际功用一路葫芦画一直有所延承,表现手法有了一定变化,以郭汾涯的《山水人物册》(图8)为例,树石和人物的画法体现出了更多的写意精神,葫芦的描绘也不似宋元时期的细致勾勒,绘画技法上乘马远、夏圭的南宋遗风,同时可以看出梁楷的简笔写意人物画的影响,整体绘画风格与明初浙派非常相近。
山水画和人物画中的绘画技法经过一定阶段的发展后会相应运用到葫芦画中,可以说,葫芦画的演变过程与山水画和人物画的发展进程基本保持一致,时代画风的变革在葫芦画中也得到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