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遗址公园,关中书院,大明宫
礼射,顾名思义,带有传统礼仪文化的射箭技艺。它是在起源于商周时期射礼基础上,用于外修自身体魄、内修品格精神的练习射箭技艺的一种方式。射者在开弓射箭过程中,每个步骤张弛有度,礼仪严谨,行为规范。通过长期的练习,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讲究谦和、礼让、庄重,提倡"发而不中、反求诸己",注重人的道德自省。
六艺,指中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
礼射步骤
揖礼,读音Yī Lǐ,属于相见礼,据考证起源于周代以前,约有3000年以上历史。揖礼在礼射活动中是最常使用到的礼仪之一。
揖礼的基本手势是:双手相叠,男士左手在外,女士右手在外,手指自然伸展(勿过多弯曲),拇指自然在内侧相压,男士左手拇 指在上,女士右手拇指在上。双手向前平推至双臂伸直,同时弯腰90。(长辈还礼略高)。
学生见老师或长辈,学生之间相见,老师之间相见,都要行揖礼。
持弓矢揖礼,是在礼射活动时习射者持弓和箭矢时互相所行的礼。一般在习射者相互交接弓和箭,或者在礼射的仪式上,上下耦的射者持弓箭时互相行的揖礼。
礼射是深涵中华礼仪文化意蕴的射箭技艺,自古便是人们外修体魄、内修品格的重要方式,礼射讲究谦和、礼让、庄重,提倡“发而不中、反求诸己”,注重人的道德自省。射者在开弓射箭过程中,每个步骤礼仪严谨,张弛有度。通过长期练习,可达到修身养性之目的。
而修身养性,自然是我们为处于当下浮躁环境中紧绷的自己,找到的一条静谧出路。
传统射艺作为华夏文化独特的人文景观,是传统文化重要内容,国养于民,教于六艺。射艺从西周时期被列入“六艺”之一,是古人用于教化人们立德正己的最具体的工具,它要求射手在德的指引下,完成身、心、弓箭的完美统一,以表达对高尚品德的追求。用射箭的态度对待人生,姿态要端正,要用心,全神贯注。射以观德,不仅是射箭之道,更是人生之道。
射艺是中华民族气质、性格、思想的重要表达形式,是华夏民族独特的人文景观,射艺中蕴涵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精神。射艺对一个人观念、气质和精神有很大的塑造价值,古时的学子必须学习射箭、学习射艺,那个时候,学子普遍拥有健康的勇武精神,学习射艺有助于学子们开放、勇敢、大气、果断的气质与性格的形成。
礼射即文人之射,观德之射。是将礼的内涵融入到射箭运动当中并表现出来,礼为核心,射为基础。射箭本为竞技活动,双方激烈争奋,但礼射赋予其正心正己,谦让互敬,修身修德的功能,外修自身体魄、内修精神品格。
礼射又为射礼,是指源于周代礼制而发展出一套构建在射箭之上的礼仪体系,通过以射箭为核心的各种形式展示个人修为,以此教化世人。
礼射是一套整全的贯穿礼乐精神于其中的系统化的教育体系,以儒家精神为精神内核,强调从最简单的单人练习到最复杂乡射礼(或大射礼)。从最基础的读经(尤其是礼记射义篇)正心,到入门的基础徒手训练,再到中阶的系统射型培养,最后到高阶的以射养心。
礼射活动确实能对大众塑造有文化涵养、道德约束的射箭正面形象。近年国内对可发射类物品的管制不可谓不严格,包括弓箭在内的射击类运动中,也出现过相关误伤事件。
礼射活动也能增加射箭运动的多元性,让射箭爱好者多出了除竞技运动之外的游戏选择。以竞技反曲为主的现代射箭运动,由于其较高的竞技性和目的性,未必能让参与者较长时间保持兴趣。而礼射活动能丰富射箭运动的种类,增加参与者的娱乐空间,不失为一种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