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91803063
研学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研学活动

汉⾪书法

时间:2025-02-28  来源:西安游学  作者:乐育游学
活动地址

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碑林博物院

活动简介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在其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涌现了无数名家名作,取得了卓越而光辉的艺术成就,焕发着巨大的艺术魅力,至今仍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本展厅陈列,以出土和传世的书法珍品为核心,勾勒书法艺术发展脉络,讲解书法艺术及其所表征的时代精神,使参观者走近书法艺术、了解中国文化。

将从汉代⾪书的⽤笔、结构、章法等从浅⼊深地讲授⾪书书法的独特魅⼒,并以 汉代经典书法名碑《曹全碑》、《礼器碑》、《张迁碑》、《鲜于璜碑》、《⽯⻔颂》、《⻄狭颂》、《⼄瑛碑》、《郙阁颂》、《好⼤王碑》等分析汉碑书法⻛格特点并⽐较各碑不同,从⽽全⾯提⾼群众对于汉朝⽯碑书法的认识和理解。指导群众现场书写⾪书书法作品,亲身感受古⼈传统⻛范。

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为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西安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西安市青少年教育基地、西安市青少年书法教育基地、西安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同时与西安文理学院、后宰门小学教育集团、新华小记者等多家单位合作,创建书法教育实践基地。目前已形成了省市区县四级基地建设体系,同时横向加强与院校、教育行业等创建合作,实现立体性。

汉⾪书法研学

临时展览方面是博物馆对外展示的另一窗口,也是“大学校”发挥社会功能的手段之一。近年来,博物馆与省市各类专业书法团队合作交流,联合举办多场具有学术性、传承性、交流性的精品展览,如“秦封泥特展”“西安城墙-当代书法篆刻家作品邀请展”“大写西安-全国书法篆刻名家邀请展”“望长安—孔孟之乡地名文化暨全国金石篆刻艺术展”“西北望—庆祝西泠印社建社120年陕甘宁新四省(区)社员书法篆刻展”“鱼跃福地—第八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作品展”“诗从长安来—全国书法篆刻名家作品展”等展览百余场。

同时,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开拓思路,将精品化展览在线上推出,“诗意曲江—曲江中小学生书法大赛作品展”“‘喜迎二十大,讴歌新西安’社区居民书画摄影展”等,有效提升了博物馆展览的关注度,增强观众观展的灵活性,扩大了博物馆展览影响力。

活动意义

书法的产生

1.刻画符号 书法远祖

刻画符号是原始文字阶段的一个显著特征,迄今发现最早的刻画符号是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于1987年在河南舞阳贾湖村发现的距今约8000年的“前仰韶”时期的“舞阳龟甲刻符”。其后,黄河上游地区仰韶文化早期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陕西西安半坡遗址、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以及黄河下游龙山文化大汶口等遗址均发现有刻画陶符。专家认为,这些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即为汉字的雏形,亦即中国书法的滥觞。   半坡、姜寨遗址出土陶符刻画

西安半坡造址发现于1953年,先后经过五次大规模的发掘,获得字形符号三十多种,计113个。临潼姜寨遗址发现于1972年春,先后经过十几次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和发掘,获得类似半坡遗址的字形刻画符号十余种,共计130多个。这表明,在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居住在西安附近的先民,就已经开始在陶器上刻写文字了。

2.殷周甲骨 青铜铭文

如果说先民的刻画符号,已具有汉字意象信息的话,之后殷商、周原、周王陵甲骨文和铸造在青铜器上的西周铭文(即金文),已经注意到章法的处理。甲骨文的线条挺拔刚劲,金文丰厚凝重,给中国书法的承继和创新注入了活力。

殷周甲骨,殷墟出土甲骨

1973年,河南安阳小电发现数量最大的一批甲件,共7150片,其中有刻辞者4761片,年代距今3000多年。内容沙及到祭祀、天象、田猎、农事、征伐等方面,是中国书法史上很珍贵的实证资料,标志着中国书法第一个书体——甲骨文的诞生。

青铜铭文书法概述

青铜器铭文,亦称“金文”、“钟鼎文”、“籀文”,属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重要书体——大篆系统,形成于股商,盛行于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青铜铸造业的发达、冶金工艺的提高,推动了金文书法的发展。自西汉神爵四年(公元58年)美阳县(今陕西扶风县)出土“尸臣鼎”以来,重器迭出,史不绝书,发现和出土的铭文重器1000多件,铭文总数达45000余字。这些铭文系统地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金文书法特征,是书法爱好者了解先秦古文字、学习大篆书法的基本素材。

陕西是中国书法的沃土。在距今1300年的唐初贞观年间。我国书法文化史上出现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那就是在陕西宝鸡石鼓山上发现沉寂了一千多年的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秦石鼓。石鼓文也成为先秦时期秦系书法的代表。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字”。经李斯、胡毋敬等人简化,改良的小篆文字,随着秦始皇巡游刻石、简牍文书、青铜器、虎符、权量、钱币、印章的使用和颁布推向全国。这些文物或流传至今,向世人展示着秦代小篆书法艺术的辉煌与魅力。   石鼓文

秦石鼓

秦石鼓出土于唐贞观年间,系十个巨大的花岗岩鼓形石头(每个重约300公斤),分别称为《汧沔鼓》、《霝雨鼓》、《而师鼓》、《作原鼓》、《吾水鼓》、《车工鼓》、《田车鼓》、《銮车鼓》、《吴人鼓》、《马薦鼓》,其上镌刻着十首四言诗篇,描写游猎、祭祀场景,内容、风格与《诗经·大小雅》相似,鼓成距今已逾2500年,被誉为“中华第一古物”、“石刻鼻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秦小篆与始皇巡游刻石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车同轨,书同文”,由丞相李斯负责,书法家胡毋敬(今陕西临潼栎阳人)参与,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了其它六国的异体字,创制了统一文字书写形式,这就是标准“小篆”字体,也称“秦篆”,其书迹首先表现在秦始皇七次巡游刻石上,学者认为这些石刻文字所依据的,或许正是李斯的小篆书法。

秦琅邪刻石

石鼓文是秦系文字书法的典型作品,上承西周金文流韵,下开小篆风骨,是汉字发展轨迹的重要见证。其笔画劲折讯直,有如镂铁,又敦厚浑润;其结体严整而有法度,又有生动旁逸的风韵,这也是历代书家重视临摹石鼓的重要原因所在。

北宋十鼓斋中权本石鼓文拓本

峄山刻石,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出巡途中登峄山(今山东峄县)所立。原碑毁于唐代,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系宋人据唐代摹本所刻。峄山刻石是秦小篆书体的代表作,其书法“画如铁石,千钧强弩”,结体上紧下松,垂脚拉长,字体端庄严谨,疏密得当,具有居高临下的俨然之态和强健有力的艺术风范,充分反映出秦王朝的时代精神。

2.秦砖汉瓦 汉代篆书

俗语有云“秦砖汉瓦,长安风骨”,指的是烧结在秦砖汉瓦上的文字,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文化特征。尤其是瓦当(简瓦顶端的下垂部分,一般为圆形和半圆形,起着保护椽头和装饰屋檐的作用)这种东方建筑中所独有的装饰物件,伴随着历史朝代的兴替,于方寸之间承载着古人对文字演进的遐想、憧憬、才情和对美的阐释。

汉代篆书—西安汉长安城等遗址出土文字砖瓦

文字瓦当,源于西周,流行于春秋战国,鼎盛于秦汉。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秦王朝仅仅存在了15年,就被刘邦创建的汉朝代替。“汉承秦制”,在西汉的230年间,瓦当承载着小篆书法的意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改进,其字体变化的标志是由纵长趋于方扁,线条由细变粗,艺术性和装饰性增强。

汉⾪书法研学

砖瓦文字书体,主要有篆、隶两大体系,同时还有小篆和隶书派生出的其它装饰体。秦至汉初的瓦文书法为小篆体,如“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瓦当。汉武帝时期的篆书字体逐渐向宽博过渡,以“屯泽流施”等为代表。王莽时书体亦复秦篆,然用笔方折,如“亿年无疆”。东汉明帝起,瓦文已略备汉魏以后真书雏形,如“与华无极”;另外,东汉出现了“鸟虫篆”新体,如“永受嘉福”等。

瓦当文字的形体随当面形式而异,主要有结体、合体、朱白、双钩及合瓦等,文字增繁就简,达到均衡匀满的视角效果。其主要内容有:宫殿建筑名称,如“长陵东当”、“鼎湖延寿保”等;纪年记事,如“百万石仓”等;吉祥用语,如“仁义自成”及最有名气的“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飤人,践此万岁”。

3.简书启蒙 汉代隶书

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第四大书体——隶书,在秦代已开始萌芽,在汉代走向成熟。传世汉代隶书作品见于简牍、碑刻等。这些不知名的书手与蔡邕、张芝等声名赫赫的书家共同将隶书书法艺术推向历史的高峰。

微信扫码联系乐育研学

前一页:陶艺制作
后一页:返回列表
陕西热门研学活动推荐
地址:西安市雁塔区南二环西段78号民生银行大厦11层1109室
电话:13891803063(微信同号)
版权所有 © 2025,陕西乐程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帮助孩子释放天真 陕公网安备陕公网安备61011302001854
陕ICP备2023014818号 旅游投诉电话: 12301 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
本站部分文字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劳烦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