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市唐人雅集体验中心
讲解唐代茶文化和茶饼制作技艺流程,感受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学习了解接下来要亲手体验的“捣之、拍之”技艺所需工具和具体使用方法,牢记安全注意事项。
茶,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人的饮品之一。茶饼则是其中一种独特的形态。唐代盛行蒸青绿茶,并把它制作成茶饼。茶饼形态的茶叶不仅方便储存和运输,而且更易于冲泡出浓郁的茶汤和香气。
陆羽在《茶经》中记载:“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唐代饼茶制造的七道工序可以理解为茶叶制造过程中经过人眼识别、检验、加工、评判等的七道工序。
可归纳为:采摘、蒸茶、捣茶、拍茶、烘焙、穿茶、封茶。
采茶:在春季的晴天采摘嫩芽,通常在农历二月、三月、四月进行,避免在雨天或阴天采摘。
蒸茶:将采摘的茶叶放入密封的锅中进行高温蒸青,使茶叶软化熟化。
捣茶:将蒸青后的茶叶放入臼中捣烂,使其碎烂成茶泥。
拍茶:将捣烂的茶叶装进模具中,通过拍击使其紧密成型。
焙茶:将成型后的茶饼进行干燥,通常在木架上进行烘烤,确保茶饼完全干燥。
穿茶:将干燥后的茶饼用线串起,方便计数和运输。
封茶:用纸将穿好的茶饼包好,进行封存。
唐代茶饼的制作工具和材料包括木制或瓦制的甑、铁制的模具、竹片编成的育器等。这些工具在唐代茶饼的制作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确保了茶饼的形状和质量的稳定。
唐代茶饼的制作背景和文化意义在于其精细的工艺和对茶叶品质的严格要求。唐代茶饼的制作不仅体现了当时制茶技术的水平,也反映了唐代人对茶叶文化的重视和传承。这种制作工艺不仅保证了茶饼的质量,也为后世的茶叶制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绿茶加工四大步骤
绿茶加工工序为:杀青、揉捻、干燥。其中,杀青和干燥是形成绿茶品质的关键工序。
经高温杀青后,鲜叶中酶的活性被钝化,制止了多酚类物质的酶促氧化,防止茶多酚后期产生茶黄素、茶红素,让绿茶保持了清汤绿叶的特色。
干燥,则是通过热量进一步蒸发茶叶中的水分,对稳定绿茶的品质大有裨益。而按照杀青方式和干燥方法的不同,绿茶可分为蒸青绿茶、炒青绿茶、晒青绿茶、烘青绿茶四类。
蒸青绿茶
蒸青绿茶是所有绿茶中历史最为古老的,早在唐代就出现了蒸青绿茶。陆羽在《茶经中》描述了当时的制茶工艺: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现如今,蒸青绿茶主要工艺是:蒸汽杀青、粗揉、中揉、精揉、烘干。蒸青绿茶的干茶多呈棍棒形,干茶色绿,茶汤浅绿明亮,叶底青绿,香气鲜爽,滋味醇和青鲜。
炒青绿茶
炒青绿茶最早源于明代,由蒸变炒而来,目前是我国最常见,也是产量最多的一种茶类。主要通过杀青、揉捻(有些茶不揉捻,直接锅中塑形)、炒干而成。
炒青绿茶大多色泽绿润,香气上以栗香居多,也有清香型。炒青绿茶滋味浓醇爽口,叶底黄绿明亮。
烘青绿茶
烘青绿茶是热门的绿茶流派之一,其制作工艺为杀青、揉捻造型、烘干,其就是以烘干的干燥方式而得名。
在绿茶圈,我们耳熟能详的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安吉白茶、六安瓜片、太平猴魁,都是烘青绿茶的名品。
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为黄山毛峰,其经过摊青、杀青、做形(理条或揉捻)、毛火烘干、摊晾、足火烘干制成。
成茶彰显烘青绿茶的显著特征,条索细紧,显峰毫,由于芽叶细嫩,茶毫多。香如兰花,冲泡后汤色清冽、沁人心脾。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烘青绿茶吸附性强,多用作窨制花茶的原料,即与多种鲜花通过窨制加工成风味独特的花茶,比如茉莉花茶等。
晒青绿茶
晒青绿茶多指云南大叶晒青毛茶,也叫滇青。主要是选用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经杀青、揉捻后,采用太阳光晒干而成的绿茶,是制造沱茶和普洱茶的优质原料。
晒青绿茶外形条索粗壮肥硕、白毫显露,干茶深绿油润,汤色黄绿明亮,味道浓郁,富有收敛性。
唐代茶饼研学活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承和弘扬中国茶文化。通过研学活动,学生们能够亲身体验唐代茶饼的制作过程,了解茶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种亲身参与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们领略中国茶文化的无穷魅力和博大精深,还能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在研学活动中,学生们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制作茶饼,这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茶饼制作的技艺。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研学活动通常包括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部分。学生们通过视频系统地学习茶文化和茶历史,了解茶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种系统化的学习方式能够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为后续的实践活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参与唐代茶饼研学活动,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将激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积极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唐代茶饼制作研学活动衍生任务,认识了解《茶经》
《茶经》是唐代陆羽所著,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学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茶经》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专著。《茶经》分三卷十节,约7000字。
《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
卷上:
一之源 ,讲茶的起源、形状、功用、名称、品质;
二之具,谈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
三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
卷中:
四之器,叙述煮茶 、饮茶的器皿,即24种饮茶用具,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
卷下:
五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
六之饮,讲饮茶的风俗,即陈述唐代以前的饮茶历史;
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
八之出,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荆州之南)、浙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等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
九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某些用具;
十之图,教人用绢素写茶经,陈诸座隅,目击而存。
关于茶圣陆羽
陆羽,名疾,字鸿渐、季疵,号桑苎翁、竟陵子,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学用功,学问渊博,诗文亦佳,且为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为太子太学、太常寺太祝而不就。760年为避安史之乱,陆羽隐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间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