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活动地址:秦风源易俗社非遗体验中心,陈耀武秦腔脸谱工作室
研学活动介绍:
秦腔脸谱,被誉为“面颊上的历史画卷”,根植于陕西这片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历史底蕴而广受赞誉。它不仅深度融合了秦腔戏曲文化的精髓与彩绘工艺的精湛技艺,更在此基础上,融入了民间艺人的无限创意与匠心独运,成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形式。
秦腔脸谱以其精美的图案和生动的色彩而著称,每一幅脸谱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细致勾勒与丰富色彩的巧妙搭配,形象栩栩如生,色彩斑斓夺目。从威严的帝王将相到温婉的才子佳人,从神秘的神话传说到悠久的历史故事,秦腔脸谱以色彩和线条为笔,勾勒出千年的文化传承与演变,让观者在画中感受到戏曲的韵味,又在戏曲中领略到画的意境。
不仅如此,秦腔脸谱还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与深厚的历史记忆。每一个脸谱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角色或一段深刻的故事,通过细腻的笔触和鲜明的色彩,引领观众进入一个充满奇幻与想象的戏曲世界。同时,秦腔脸谱的绘画技艺也极为考究,每一道工序都体现了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与无穷智慧,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典范。
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独特载体,秦腔脸谱无疑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展现了中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更凸显了民间艺术的创造力与生命力。
脸谱分类:根据脸谱的图案排列可分为以下四种:
1.整脸:最原始的脸谱形式,利用双眉把脸分为额和面两个部分。
2.三块瓦脸:在整脸的基础上,再利用口鼻把面部分为左右的脸谱。
3.花三块瓦脸:在三块瓦脸的基础上,将其分界边缘艺术化,并加上各式图案的脸谱。
4.碎脸:三块瓦脸的变种,其分界边缘的花形极大,破坏了原有的轮廓。
脸谱的描绘着色方式主要分为四种:揉、勾、抹、破:
1.揉脸:凝重威武,以整色为主,通过加重五官纹理来实现。这是一种十分古老的脸谱形式。
2.勾脸:色彩绚丽,图案丰富,复杂而美丽,五彩缤纷。有的还贴金敷银,华丽无比。
3.抹脸:浅色为多,通常是在面上涂粉,不以真面目示人,主要用来突出奸诈坏人之性。
4.破脸:表现为不对称脸,左右不一,用以形容面貌丑陋或意比反面角色。
绘制秦腔脸谱研学收获:
1.学生掌握了秦腔花脸脸谱的四种基本描绘着色方法:揉、勾、抹、破,并理解每种方法所代表的脸谱风格和角色性格特征,增强对传统戏曲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2.学生了解了秦腔花脸脸谱的四种主要图案排列形式:整脸、三块瓦脸、花三块瓦脸、碎脸,学会如何区分它们,提升了对脸谱艺术形式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亲身体验了秦腔花脸脸谱的描绘过程,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秦腔脸谱绘制课程流程:
课程导入
目标:引发学生对秦腔及脸谱的兴趣。
活动:播放一段简短的秦腔唱段视频,介绍秦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 导学生关注脸谱在秦腔表演中的重要性。
知识讲解
介绍秦腔花脸脸谱的四种基本描绘着色方法:揉、勾、抹、破,以及每 种方法所代表的脸谱风格和角色性格特征。
讲解脸谱的四种主要图案排列形式:整脸、三块瓦脸、花三块瓦脸、碎 脸,并展示相应的图片或模板。
技能实践
活动:学生根据老师教授的方法,在模板上勾勒描绘秦腔花脸脸谱。老 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材料:脸谱模板、颜料、画笔等。
成果展示
活动:学生展示自己的脸谱作品,并简要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所使用 的着色方法、图案排列。
评价:老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注重鼓励学生的创意和努力。
课堂讨论与总结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脸谱在秦腔表演中的重要性,以及学 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的提升。
作业:鼓励学生回家后继续探索秦腔和脸谱的相关知识,并尝试自己设 计一个独特的脸谱。
观看秦腔演出
活动:组织学生观看秦腔大花脸唱段《铡美案》包拯选段,让学生亲身 体验秦腔的魅力,并观察实际演出中脸谱的运用和表现。
讨论:观看后,引导学生讨论脸谱在演出中的作用,以及他们对秦腔和 脸谱的新认识和感受。
关中秦腔戏剧脸谱是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它通过其特有的艺术造型,靓丽的色彩讲述着它背后所蕴含的沧桑故事。脸谱中的“离形”“取形”“传神”就是中国画中“遗貌取神”的美学思想的体现,是对人物角色进行面部装饰的一种图案设计,具有较强的图案化及装饰化的艺术形式美感和深厚的民族特色,绚丽的色彩、夸张的造型、抽象神秘的图案、丰满完整的构图均显示出深刻的文化内涵,也反映出陕西冷娃粗犷豪放的一面。
1.制胎
制胎分为塑性、制膜、晾干、打磨四个步骤。首先将特制的模具纸在水中浸泡,然后将充分浸泡的模具纸紧贴在模具里,并用胶水进行粘贴。然后将粘贴好的模具拿出来进行晾晒,最后将晾干的模具用砂纸打磨,一个完整的模具就成型了。
2. 打底
打底是秦腔脸谱彩绘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直接用毛笔蘸取白色颜料起稿,十分考验绘画者的功底和眼力见。
3. 勾黑
打完底后就是勾黑,勾黑也是非常重要的,黑色勾完之后,脸谱的型基本上就定好了。打底时,如果白色画多画少了,便可以用黑色去调整。
4. 填彩色
其实就是工笔画中的平涂技法,不需要去晕染高光、勾勒阴影等,将颜色画均匀即可,即是“生、旦、净、末、丑”中的“净”。主要用黄色、红色、绿色等颜色以此类推,这样一个完整的脸谱就绘制好了。
关中秦腔戏剧脸谱绘制主要包括舞台应用和工艺彩绘两大类,勾法有:整脸、斜旋脸、通天柱脸、粉老脸、象形脸、标志脸、两面脸、巴巴脸、大白脸、二白脸、半截脸、豆腐块脸和泰山眉脸等。颜色主要以红、白、黑、蓝、绿、黄、粉、金等多种色彩。秦腔脸谱作为中国最古老剧种之一的舞台美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绘制风格古典独特,体系完整,与京剧脸谱、川剧脸谱并称中国三大脸谱系统,且对国粹京剧脸谱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
研学活动意义:
戏剧脸谱是戏剧表演中程式化的内容,它在戏剧表演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秦腔脸谱可视为是秦腔服饰——面衣的特殊表现形态。秦腔脸谱是在秦腔戏剧发展中应运而生的视觉表现艺术手法,是秦人从视觉角度创造的秦腔美的特别的表现形式。从美学的角度而言,秦腔脸谱是以视觉艺术的方式传递秦人的才智、意志与情感,并在线条与色彩中表达秦人对历史以及现实生活的理解以及对真、善、美追求的特殊形式,寄托了秦人的情感与理想。
中国戏剧脸谱艺术是中国传统戏剧文化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艺术组成部分,要追溯秦腔脸谱的形成与发展,就要先追溯秦腔戏剧历史的发展,而秦腔戏剧又是中国百戏中的一只奇葩,所以就不得不先从戏剧的发展说起。中国戏曲是由民间艺术形成的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它包括了文学、舞蹈、音乐、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舞台表演艺术等多种形式综合而成。中国戏剧艺术萌芽于原始社会的原始歌舞,繁荣于元代,延展在明朝中叶,鼎盛于明末清初,直至现代中国戏曲也是中国艺术中极为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
戏剧是需要舞台表演的艺术,同样的作品不同的表演团体特别是表演个体因风格以及表演能力的不同或差异,所表演出来的具体效果是大不一样的,而戏剧脸谱却是相对固定的,画在特定人物脸上,其表现形式和艺术作用是基本相同的。这是由戏剧程式化特征所决定的,表演者一般不能轻易改变它。
秦腔脸谱已有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其绘制风格古典独特,体系完整。
与京剧脸谱、川剧脸谱,并称中国三大脸谱系统,且对京剧脸谱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
与京剧脸谱、川剧脸谱相比,秦腔脸谱笔法粗犷,象征性强,绘制起来更加复杂。
最能代表秦腔脸谱特色的就是斜旋脸。斜旋脸也叫歪脸、破脸,就是左右不对称,在眉心额头斜着画一个都不一样的旋。歪脸利用人物额头上不同的斜旋图案来塑造角色,有“陕西愣娃”的表现形式。雁塔区非遗——关中秦腔戏剧脸谱传承人陈耀武认为,斜旋脸是秦腔脸谱所特有的,而秦腔脸谱一直把斜旋脸保留到现在,恰恰体现了秦腔脸谱的古老性与延续性。“相比于其他戏中文气庄重的脸谱,陕西人粗犷豪迈的性格用这种夸张的手法来画更合适”。
明清时期的秦腔脸谱图案使用水性的矿物质颜料,现在多用油彩上色。水性易干,画完一遍可以套色,所以图案比较复杂。现在的秦腔脸谱颜色变得丰富了很多,通过秦腔先辈艺术家们长期的舞台实践,如今已经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脸谱的颜色就能开宗明义地告诉观众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讲究“红忠、白奸、黑耿直、蓝勇猛、绿草莽、黄暴横、金神鬼”。
为了迎合市场,让秦腔脸谱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陈耀武将脸谱画在抱枕上、画在包上,将脸谱与生活用品和工艺品进行了结合。他每年还会接待多个学生参观团,并多次参加“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到秦腔脸谱文化。他还将脸谱图案进行创新,改变成卡通模样,吸引孩子们的眼球。秦腔脸谱有很大的生存空间,未来他计划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完善,向全世界展示古老的秦腔脸谱艺术,将秦腔脸谱传得更广更深。